两月三度被点名“勇挑大梁”,上半年GDP前六的经济大省迎来新任务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萌 北京报道 两个月内,勇挑大梁从福州到深圳,两月“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的度被点名大省声音再度出现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的部分省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 8月16日,上半李克强在深圳主持召开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下称“经济大省座谈会”),经济广东、迎新江苏、任务浙江、勇挑大梁山东、两月河南、度被点名大省四川主要领导现场或通过视频发言。上半李克强强调,经济6个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迎新45%,是任务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 近期,如果算上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两个月里高层已经三次点名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7月初李克强在福州召开东南沿海省份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下称“东南沿海5省座谈会”),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广东5个省份主要领导参加。会议要求,这些省份要继续挑起国家发展、稳经济的大梁,发挥保障国家财力的主力作用。 《华夏时报》记者发现,此次参加会议的六个省份,正是2022年上半年全国经济总量前6名的省份。其中,江苏、浙江、广东三省参加了两次座谈会,而上海和福建仅参加了东南沿海5省座谈会,山东、河南和四川仅参加了此次经济大省座谈会。 两月内三度被点名“勇挑大梁” 从两次座谈的表述来看,均强调了经济大省在稳财源、稳就业、稳外贸等方面要发挥支撑作用,但具体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 例如,在稳财源方面,2021年全国净上缴中央税收为正的省份有8个,东南沿海5省均在其中,因此东南沿海5省座谈会对其评价为“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近8成,有力支撑了国家财力和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并要求这些省份继续挑起国家发展、稳经济的大梁,发挥保障国家财力的主力作用。 而参加经济大省座谈会的6个省份中,4个沿海省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超过6成,但河南和四川两省净上缴贡献为负,且2021年排名中央财政净补助规模的第二、三名。因此,经济大省座谈会要求4个沿海省份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的同时,强调各省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加大财力下沉,保障基层“三保”。 基层“三保”当中,保基本民生支出、保基层工资发放受到突出强调;稳就业方面,两次会议都提到要稳住、保住市场主体,落实和加大纾困政策,努力稳住本地和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只是对于东南沿海5省,因其吸纳了全国70%跨省农民工就业,更强调了吸纳跨省农民工就业对稳定农民收入的重要性。 稳外贸方面,两次会议都要求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稳外贸稳外资。由于此次经济大省座谈会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市召开,李克强再次强调,改革开放是经济大省取得今天发展成就的根本动力。 除了这两次座谈会以外,7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要求里,提到了经济大省应承担的使命: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记者注意到,近期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等多地表态要勇挑大梁、力争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中,浙江明确提出下半年GDP目标为增长6%。 “促消费”成经济大省新任务 经济大省座谈会还提到,当前地方专项债余额尚未达到债务限额,要依法盘活债务限额空间,并用好已发行的地方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符合条件项目越多的地方得到的资金要越多。各地要加快成熟项目建设,在三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带动有效投资和相应消费。 半个月前的政治局会议首次强调,要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据财政部预算司统计,2022年全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为21.82万亿元,截至6月末的债务余额为20.26万亿元。也就是说,存量专项债额度为1.55万亿元。 信达证券研报指出,目前专项债限额的空间留存最多的是北京和上海,其次是河南、江苏、福建、山东、江西等中东部省份。在政治局会议的精神下,财政部也可以将限额空间重新再分配。按照既有的原则,再分配也有可能向经济大省倾斜。 除了投资外,消费驱动的重要性也在此次经济大省座谈会中被强调。相比东南沿海5省座谈会,此次会议出现了一个新提法:需求不振是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经济大省人口多,要多想办法促消费,扩大汽车等大宗消费,支持住房刚性和改善性需求。 “7月的经济数据里消费也偏弱了一些,所以政策关注也是需要的。”研究所 政策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70亿元,同比增长2.7%,同6月同比增长3.1%相比有小幅回落。其中,餐饮收入当月同比下降1.5%,降幅继续收窄;商品零售同比增长3.2%,增速回落。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也对本报记者表示,未来十年、二十年投资占GDP的比重总量会逐步回落,在微观上的效益也越来越小,包括房地产、基建以及很多周期类的产业增长机会将变得越来越少。从消费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将成为未来中国的重大转型方向。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国家卫健委:不能以疫情防控为由,对发生疫情风险的医疗机构一关了之一封了之
- 融创,穿越磨砺
- 海通证券荀玉根:市场目前存三大担忧 最差时刻可能正逐渐过去
- 中信建投:中美利差跨入40BP 跨季资金难言松
- 今年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700万辆
- 国产片集体撤出清明档 引进片能否撑起4月票房?
- 华为回应俄公司受美制裁在测试鸿蒙系统:暂无计划在海外推鸿蒙手机
- 但斌疑似空仓引热议 证券日报:应对市场波动 请“一慢二看三通过”
- 上交所总经理蔡建春:完善科创指数系列工具 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价值投资
- 海通宏观:40年未见的美国高通胀 8次加息够不够?
-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继续做好汽车芯片保供
- 曾大卖600亿,5只爆款基金即将开放!仅1只正收益,业绩首尾相差近40%…啥情况?
- 证监会李明:力争用3年时间大力推动上市公司5种能力的持续提升
- 环保被罚:两主任、一科长被判刑 丰立智能IPO挑战不小
- 雪球产品惊魂一刻
- 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市发生3.9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罗伯特·艾格重返迪士尼CEO职位
- 杭州推出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40条政策
- 1-2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小幅增长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解读
- 智能手机2022新“开端”:中端旗舰机“内卷”为啥这么严重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