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 正文

\

时间:2025-07-06 14:58:26 来源:山摇地动网 作者:知识 阅读:363次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茅台开始卖冰淇淋的消息在网上传开后,一度挂在微博热搜榜上,截至记者5月20日发稿时,这一话题阅读量达1.7亿次。

事实上,品牌跨界属于近期“热词”。李宁利用门店优势创立宁咖啡,椰树联名瑞幸推出椰云拿铁,泡泡玛特与可口可乐合作推出联名产品,跨界的旋风正在影响着消费品牌的决策。

用茅台酒调制冰淇淋

5月19日,第一家茅台冰淇淋旗舰店在茅台大酒店开始营业。茅台介绍,现场销售现制品冰淇淋有原味、香草、提拉米苏三种口味,并可演绎制作硬冰、软冰、棒状雪糕、冰淇淋蛋糕、冰淇淋咖啡等多种形态产品,产品种类丰富。

来源:贵州茅台

面对39元/份的茅台冰淇凌,网友评论的热情被点燃了!有网友问:“这冰淇淋在冰箱放几年,能涨价吗?”这一提问获得两千多点赞。

来源:微博

此外,吃完茅台冰淇淋会不会醉,吃了能不能开车,也是网友比较关心的问题。

茅台工作人员称,冰淇淋入口就像饮入一杯茅台酒,但又不像直接喝茅台酒。除了酒的酱香风味之外,牛奶的味道也会在口腔中若隐若现,再吃两口,酱香味、甜味和牛奶的味道就融为一体了。

茅台国际大酒店的厨师长秦林章特别提醒,茅台冰淇淋是用茅台酒调制的,所以吃完一个球后,用呼吸式酒精测试仪是可以测出酒精含量的。不过在休息五分钟左右后,便已无碍。如果连吃几份的话,千万不能立即驾驶,需要休息一下。此外,也不建议孕妇和小孩食用。

茅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茅台冰淇凌目前只能在现场购买,未来有打算在全国开店。

行业龙头青睐餐饮

如果茅台将冰淇淋作为业绩的又一增长动力,茅台公司的属性也将增加餐饮的标签。其实,借助于餐饮提升用户体验的品牌队伍在不断壮大。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的信息显示,李宁体育(上海)有限公司4月15日申请注册了“宁咖啡NING COFFEE”商标,目前状态为“等待实质审查”。4月30日,厦门首家李宁旗舰店开幕,在共3层2000平米的中华城旗舰店里,打造了宁咖啡专属空间,凡消费满499元,即可获赠一杯宁咖啡。

更早之前,Burberry和腾讯合作在深圳湾万象城一楼以“Burberry空·间”开创社交零售新模式,还同时在店内设置了Burberry在亚洲的第一家咖啡 Thomas‘s Cafe,成为Burberry在伦敦的丽晶街121号之后的全球第二家咖啡馆。

业内人士分析,品牌跨界本质上都是市场营销层面的行为,无论是基于终端直面消费者,还是基于品牌自身的故事发掘,都为品牌的“造梦”计划添上一笔。

食品饮料企业频现跨界

除了行业龙头触角伸向餐饮界,食品饮料行业本身自带创新属性,做起跨界更是信手拈来。记者归纳整理了一些近期案例如下:

4月8日,椰树在官方微博宣布,34年来首次跨界联名,联名对象是瑞幸。这两家企业合作的椰云拿铁首发日单店销量超130杯,总销量超66万杯;截至4月17日,该单品销量破495万杯,销售总额超8100万元。

5月5日,农夫山泉旗下饮料品牌“尖叫”携手奥特曼推出了10款联名新品。此次是尖叫18年来首次发起联名。

东鹏特饮和王者荣耀强强联手。4月,东鹏特饮宣布,成为2022年KPL王者荣耀职业联赛官方指定功能饮料。

此外,近期泡泡玛特与可口可乐合作,推出MEGA珍藏系列1000%/400% SPACE MOLLY可口可乐,这是泡泡玛特旗下IP首次与国际快消品牌共同推出联名款产品。

分析人士认为,广泛开展跨界更亲近年轻的消费群体,有利于提升品牌的热度和话题度,增强消费者的黏性。

编辑:张晶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 第一高中教育股价不符连续上市标准 已被纽交所强制退市
  • 麦格理:上调药明康德评级至“跑赢大市” 目标价升至126港元
  • 苹果推出第二代HomePod智能音箱 音质更好了 跟智能家居关系更紧密了
  • 去年四季度银行理财缩水超2万亿,或被公募基金赶超
  • 国信证券:首予远东宏信买入评级 合理股价6.9-8.1港元
  • 中轴线保护与城市更新同步推进
  • 库存创20年来新低,高盛“疯狂”看多,伦铝年内可涨44%?
  • 珍酒李渡赴港上市,广告费每月超4000万,“白酒教父”争夺酱酒第二股
推荐内容
  • 新加坡警方称正在调查加密货币交易所币安
  • 62亿大动作!3倍大牛股出手
  • 儿童“阳”了哪些症状需留意?孕妇“阳”后能否用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回应防疫热点问题
  • 六大博客看后市:A股主升趋势下 节后看高一线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需根据相关要求配合工作人员完成核酸检测、抗原自测和结果上报
  • 资金“边打边看” 行业主题ETF成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