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重估名创优品吗?
叶国富向合资企业注资合共约7.43亿元,应该优品超过2021年10月名创优品购买叶国富所持有的重估80%权益的6.95亿元。
此外,名创名创优品业务下滑严重,应该优品是重估否应该对其重新估值?
名创优品曾在其官网承认收入在2018年达到170亿元人民币的峰值,而2022年3月,名创这一数值缩减到100亿,应该优品较峰值缩水了40%以上。重估
图片来源:蓝鲸报告Blue Orca Capital称,名创名创在新冠疫情之前就面临着大规模的应该优品门店关闭,涉及850多家门店。重估同时,名创为了拼命吸引加盟商,应该优品名创优品在过去两年中将特许经营费降低了63%。重估这些都是名创业绩严重下滑的迹象,但名创优品却并未向(美股)投资者披露。
图片来源:蓝鲸报告对此,名创优品回应称,公司降低授权费并非公司陷入困境的迹象,而是公司为激励名创合伙人在中国三线及以下城市开设门店而深思熟虑的战略的一部分。该战略获得成功,名创优品在中国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数量从2019年6月30日的806间增加至2021年12月31日的1307间。公司从名创合伙人收取的授权费收入于相关期间亦有所增加,关于门店关闭,该报告引用了数家媒体几年前报导的不准确的闭店数据。
“类直营加盟”的进退两难
一般而言,沽空机构指控上市公司的问题点主要集中在财务造假、业绩预期等方面,比如瑞幸的销售数据造假,蔚来被指业绩超预期等。而此次Blue Orca Capital对名创优品的“致命三连问”中,两个都涉及到了名创优品的“类直营加盟模式”。
了解名创优品“发家史”的人应该知道,名创优品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离不开其在品牌、产品、渠道上的创新打法。
在品牌定位上,名创优品走的是日系风,逐步树立起简约时尚的品牌形象;在产品定位上,名创优品靠着缩短账期等方法压低进货价格,主打“极致性价比”;而在渠道上,名创优品采取的“类直营加盟模式”,成为其在国内市场迅速突围的关键。
所谓“类直营加盟模式”,就是主要由加盟商提供资金投入,名创优品负责整体品牌运营和门店管理。加盟商可分得日营业额38%(食品33%),名创优品则分得每日营业额62%(食品67%)。
图片来源:东方IC这样的打法既能满足轻资产快速扩张,又能保证门店的品质把控。最为关键的是,经营风险几乎都在加盟商那里,名创优品只承担产品生产、管理成本,只要继续开店,无论加盟商是盈是亏,名创优品都能做到“旱涝保收”。
不得不说,在发展前期,“类直营加盟模式”确实帮助名创优品承担了大部分经营风险,造就的规模效应也一直是名创优品的主要壁垒及利润来源。但时间久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开始显现出来。
财报显示,过去三年名创优品的单店收入连续负增长。2019~2021财年,名创优品单店收入分别为270万元、220万元以及190万元,同比跌幅分别为19.8%和11.3%。以2021财年Q4为例,名创优品的单店平均季度收入仅为37万元,相较于此前76万元的高点,下跌51.32%。而单店盈利能力也直接影响到了公司收益,整个2021财年名创优品总营收同比增长仅为1%。
这是因为加盟扩展模式随着门店的不断增多,开始边际效用递减,也让名创优品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扩张快,会拉低单店收入,影响整体盈利水平;扩张慢,营收增长就放缓,业务就会陷入瓶颈。
说到底,仅凭单一的市场扩张终究是有上限的,一旦走到头,营收多样性不足的问题就会显露出来。名创优品想“躺”在加盟店上一直数钱,怕是有些天真了。
名创优品还有想象力吗?
其实,抛开Blue Orca Capital报告中指出的问题不谈,名创优品近几年的多项操作,也确实有些让投资人失望了。
先是连年亏损的财报数据。
纵观名创优品的财务数据,2019财年至2021财年的数据显示,名创优品的营收分别为93.9亿元、89.9亿元、90.7亿元,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增长。而在利润上,这三年名创优品分别亏损2.9亿元、2.6亿元、14.3亿元,三年内累计亏损近20亿元。
然后是企业发展战略出现失误。
通过规模效应获得优势后,名创优品错估了自身真正能吸引到的用户群体数量,在疫情压力下仍旧大肆扩张海外,想要通过出海拓展新市场和拉升毛利率。但名创优品在海外市场是个陌生品牌,对加盟商的吸引力不足,只能先做直营打造样本。因此,出海不仅前期成本投入较大,还要承受疫情反复的经营压力。
数据显示,2019-2021财年,名创优品海外门店数量由1414家增加至1810家,但三个财年的海外市场收入分别为30.31亿元、29.35亿元及17.81亿元,海外业务呈持续下滑趋势。
图片来源:名创优品财报海外门店多了,收入却下滑得越来越严重,就连叶国富在采访中也不得不承认在海外战略上的误判,“2015年出海到现在6年,我们对国际化准备得还不是很充分的时候就已经投入。我们也不应该一下子做这么多市场,应该更聚焦规模大的市场,每个市场一个一个打透。”
还有被寄予厚望的“潮玩”,表现也不如人意。
2020年12月,名创优品发布了自己的全新独立品牌TOP TOY,定位为潮玩集合店,想要借毛利率较高的潮玩市场,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图片来源:东方IC一经诞生,TOP TOY就直接“继承”了名创优品的开店、选址和运营能力,一年时间内开店89家。但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数据原地杵。2022财年Q1,TOP TOY的收入为1.09亿,占名创优品整体收入的4.1%;到了Q2,TOP TOY的收入达1.31亿,占整体收入的4.7%,几乎没有变化,这种增长速度或许还不如海外业务复苏更值得期待。
总之,名创优品这几年尽管陆续讲述了下沉市场、品牌出海、潮玩赛道等众多“新故事”,但始终效果不佳,业务表现低于预期。而这背后既有名创优品对渠道模式的懈怠、对品牌认知的不足、对原创的投入力度不够,也有在更多领域浅尝辄止。待到同类型的对手不断出现,原有的策略逐渐失效时,名创优品就必须找到更多的竞争护城河。
眼下,尽管不排除这份做空报告是有失偏颇的,但其中提到的某些问题也算是“肉眼可见”,切中了投资者的内心,这对于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名创来说,造成的伤害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