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跌破20万亿元!4月私募基金总规模突降,新备案基金规模、数量“双降”超25%,什么情况?!

跌破20万亿元!4月私募基金总规模突降,新备案基金规模、数量“双降”超25%,什么情况?

时间:2025-07-06 10:47:02 来源:山摇地动网 作者:时尚 阅读:150次

6月21日晚间,双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跌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公布了今年4月的元月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及产品备案月报。

数据显示,私募数量截至4月末,基金降新基金存续的总规私募基金规模为19.97万亿元,相对3月的模突20.38万亿元减少了4116.75亿元,环比下降2.02%。备案在新备案基金方面,规模也出现了数量和规模的情况明显“双降”,其中新备案私募基金数量2278只,双降较上月减少1064只,跌破环比下降31.84%;新备案规模520.59亿元,元月较上月减少188.14亿元,私募数量环比下降26.55%。基金降新基金此外,从注册地分布情况来看,注册在海南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

今年1月私募总规模一口气突破20万亿元,此后这个数字连续三个月攀升,直到4月出现了下滑。

月报显示,截至2022年4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4622家,较上月增加11家,环比增长0.04%;管理基金数量13.17万只,较上月增加1712只,环比增长1.32%;管理基金规模19.97万亿元,较上月减少4116.75亿元,环比下降2.02%。

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9152家,较上月增加35家,环比增长0.38%;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5万家,较上月增加1家,环比增长0.01%;私募资产配置类基金管理人9家,与上月持平;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467家,较上月减少25家,环比下降5.08%。

而在新备案私募产品方面,4月新备案私募基金数量2278只,较上月减少1064只,环比下降31.84%;新备案规模520.59亿元,较上月减少188.14亿元,环比下降26.55%。也就是说,新备案基金在数量、规模上都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双降”。

不仅是新备案的私募基金,存续基金也有一些类型的总规模出现了下滑。其中,今年以来势头最生猛的私募证券投资,其存续规模相比上个月就减少了5554.12亿元、环比下降8.75%,而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的存续总规模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

月报显示,截至4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4622家。从注册地分布来看(按36个辖区),集中在上海市、深圳市、北京市、浙江省(除宁波)和广东省(除深圳),总计占比达68.47%,低于3月份的68.69%。

其中,上海市4525家、深圳市4246家、北京市4240家、浙江省(除宁波)2023家、广东省(除深圳)1824家,数量占比分别为18.38%、17.24%、17.22%、8.22%和7.41%。

值得注意的是,4月注册在海南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趋势,由3月的364家增加至406家,一个月内就新增了42家。截至4月底,注册在海南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已经达到了406家,即将超越湖北省的407家,并且还有继续上升的势头。

再从管理基金规模来看,前5大辖区分别为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广东省(除深圳)和浙江省(除宁波),总计占比达69.68%,低于3月份的70.10%。

其中,上海市5.04万亿元、北京市4.37万亿元、深圳市2.31万亿元、广东省(除深圳)1.12万亿元、浙江省(除宁波)1.08万亿元,规模占比分别为25.22%、21.89%、11.55%、5.63%和5.39%。不过与3月相比,这几个注册地的管理基金规模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滑,其中下降得最多的是此前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上海,同比减少了1822.72亿元。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 对话作业帮李锡凌:会在学习硬件高投入,但不会再亏本
  • 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开创新局面
  • 日元跌至24年来新低 美日货币政策分歧令日元承压
  • 腾讯抢抖音“剩饭”?
  • 2022年9月2日涨停板早知道:七大利好有望发酵
  • 最新!恒大地产: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半年报无法按期披露
  • 新加坡媒体:经济危机使斯里兰卡人陷入贫困
  • 一图读懂 | 《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推荐内容
  • 泸州老窖半年营收首破百亿大关 前有埋伏后有追兵
  • 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延续至明年底 预计新增免税1000亿元
  • 能源价格疯了,德国部分企业关了,高盛警告欧洲衰退“不可避免”
  • 北京市金融监管局等八部门印发《“两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开放发展行动方案》
  • FTX事件或将引发加密货币机构“破产潮”,以太坊等货币持续萎靡
  • 日本抗疫“躺平”导致“灾害级别”疫情